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V城 我們這一代香港人 信報 勁翔.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V城 我們這一代香港人 信報 勁翔. Show all posts

Tuesday, June 9, 2009

沉默的騎行 勁翔

沉默的騎行 勁翔

信報 8 Jun 2009

早一陣子,我去了「沉默的騎行」,悼念去年的馬路上被撞死撞傷的單車族。死亡人數,十人。在香港騎單車,你不想找麻煩,麻煩自動找上門。我打算坐比較舒服又便宜的慢船,在梅窩碼頭被伯伯截停,臉有難色的說單車要另外購票,十六元多,比乘客票更貴。這樣一程船下來,要花三十元。

本來想到中環街市那邊買點東西,到中環後,站在碼頭外,望着民耀街,開啟人肉GPS:到中環街市的路線,怎麼走?要經過畢打街轉德輔道中,不對,干諾道中好像不能直通,要麼轉右經交易廣場2座,但要騎到哪裏才能迴轉?要麼轉左,但經中央郵局後會不會被迫騎到金鐘?要不要上高架道?單車是不是被禁止上高架道?想撤退的話,馬路旁有沒有行人路,有沒有高欄杆擋着?GPS當機,不覺得有能力騎到目的地,會不會,明年是換人家在「沉默的騎行」悼念我?

還是放棄,直接坐船到尖沙咀吧。抵達尖沙咀碼頭,時間尚早,(妄)想騎到佐敦去。但看着那些川流不息的雙層大鐵獸,心不甘情不願地把單車鎖在鐵欄。寧願走路。走路也是一肚氣。太空館到彌敦道一帶改路改到不知所謂,走這邊走那邊都要兜遠路下隧道,隧道一下去是商場,如何離開商場的標示又不清晰。這種道路設計有夠爛:先是以汽車為優先考慮,所以行人要兜路;因為有新的路線,創造了新的人流,人流變成貨,以商業用地的方式賣錢。換句話說,我們作為行人,兜遠路一肚氣不特止,還無端端變成被利用來賺錢的「貨」。

路權運動

停車在我後面的女生,從第一屆開始參加「沉默的騎行」,當年只有四個人騎車;到今年第四屆,約二百五十人。主題清晰:悼念死難者,正視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發起人呼籲參加者少說話,以沉默騎行來抗議。「沉默的騎行」一年一潤,政府就當是「豪」一次給示威人士,封彌敦道。但既然我們爭取的是「正視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就是每日的、恆常的要回(reclaim)我們的道路。那,要怎麼做呢?

去找單車道路權運動的資料,發現「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運動。簡單說明:快閃族的單車版,單車族在指定日子聚集在一起騎車,沒有組織,有時連路線也是臨時決定。自1992年在舊金山開始,壯大成在超過十四個國家二百個城市舉辦過的活動。人最多的一次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八萬人。能想像八萬人騎在馬路上、奪回道路權的景況嗎?

「臨界質量」這名字源自Ted White製作的紀錄片Return of the Scorcher,比較廣州、荷蘭和美國三地的單車現象。時值九十年代初,廣州的路面狀況非常混亂,單車發明及設計人George Bliss留意到,混亂的表面下有一套秩序:當要騎單車越過馬路時,又沒有交通燈,會停下來等其他單車人累積至一定數目,就可以一起前進,迫停汽車過馬路。他稱之為「臨界質量」。

這個名字和概念,發展成「臨界質量」運動。當有足夠數目的單車,就能抗衡霸佔道路的汽車,安全地在路上騎行。也是增權(empowerment):我們有能力保護自己,在本是危機重重的道路上自由移動。「臨界質量」的名句:我們沒有阻塞交通,我們就是交通!

就着警察封路,也有不同意見。有說法是一旦警察封路,一方面把騎單車的人和路人區隔開,「臨界質量」變成一個遊行巡遊,一個被觀看的奇觀;另一方面,好像需要警察的介入,才可以安全的騎行,這違背了「臨界質量」的原意。原意是,單車族有能力靠自己創造安全的空間。

近年還發展出更好玩的「臨界屁眼」(Critical Ass),又名「世界裸體單車騎行」(World Naked Bike Ride),我想像,不以身體為羞恥,崇尚自然,單車人歡歡樂樂地騎車,途人開開心心地觀看加油。會發生這種事情的地方,而媒體和民眾又不會大驚小怪的社會,才有資格稱為進步、國際化的城市吧。

偽國際大都會

而香港這個偽國際大都會呢,水準真低得可以。證據一:回程船上看到很多人在海旁猛拍照,興高采烈得令我莫名其妙。怎麼那麼多大廈燈光都壞了,閃到眼睛都花了,是電力供應問題還是什麼?原來是什麼燈光激光秀。這情景令我沉思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人類要空虛幼稚到什麼程度,才會因為看到一堆「壞掉」的電燈而興奮?

證據二:當天沉默騎行完畢,回程從中環坐新渡輪回梅窩。我把摺疊車摺好準備上船,在閘口被攔截下來,禁止我落船。儘管單車摺起來比嬰兒車或手拉式行李箱還小,新渡輪代表說總之是單車就不行,不能搭船,叫我等一個多小時後的慢船。有我不認識的乘客主動介入,異議新渡輪的做法。我堅持進入船艙拒絕離開,職員報警、拒絕開船。等到警察上船,我跟乘客說明事情始末,本來以為定必受責難「阻住地球轉」,怎料一男一女的大嶼山居民,先後指責是新渡輪不對,叫新渡輪代表和警察離開。僵持不下,其餘沉默群眾開始不耐煩,我唯有選擇離開,渡輪延誤二十分鐘。

後來遇到另一位同住在大嶼山的「沉默的騎行」參加者,他騎的非摺疊車,不能坐天星中環尖沙咀線,所以要從中環到尖沙咀很轉折惱人:從中環坐船到紅磡,紅磡騎到尖沙咀集合;回程由尖沙咀坐船到灣仔,每船限六部單車,等了三班船。另一方面,看我們的政府在交通上做什麼好事?花三百二十八億元蓋道路讓更多汽車更快通過中環灣仔,全長四點五公里,平均每公里花七十三億元;豪擲一百五十四億元蓋三個地鐵站,全長三公里,平均每公里逾五十億元。資料提供,一個體能普通的人,騎一輛普通的單車,慢慢騎,每一公里也只需三五分鐘。這種國際化現代化,我只有一個很客氣很好心的忠告:去—死—吧。